千锤百炼始复生——司马迁《史记》的创作

时间:2012-02-09 15:35来源:天津津南人流医院 作者:管理员 点击:
  公元前110年冬天,参与惩罚南越王国、东海王国“冒犯中国”大胜归来的司马迁,带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回家省亲,在洛阳的一个深宅大院里,老太史令司马谈正傍着

  公元前110年冬天,参与惩罚南越王国、东海王国“冒犯中国”大胜归来的司马迁,带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回家省亲,在洛阳的一个深宅大院里,老太史令司马谈正傍着黄昏暗自嗟叹。儿子司马迁推门进来,老太史令目光一亮,随即暗淡下来,他拉着儿子的手,泪流满面,千叮咛万嘱咐,希望他继承自己的太史职务,完成他未竟的事业。老太史死后三年,儿子司马迁接过父亲的刀笔,披上了太史令的朝服,从此,用刀在竹筒或木头上一笔笔、一刀刀,把珍贵的历史事件刻记下来。

  也许是历史对一位史学家的人格考验,就在司马迁全身心地投入到《史记》的写作过程中,却遭到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刑罚。公元前99年,在四周被高墙把罪与无罪隔离开来的一间囚室里,司马迁被扔在了这间屋子里,手脚被捆,裸露全身,瞪着一双茫然的眼睛,等待着对他的一场极其残忍的宰割。一帮专门从事阉割生殖器专业的人员,按住已经毫无反抗之力的司马迁,又捶又揉,尔后用锋利无比的专门工具,割下了司马迁作为男人标志的生殖器……

   疼痛和羞辱顿时让司马迁昏厥过去,当他醒来的时候,感到的是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,他始终未搞清自己究竟违反了哪条天条?在他的意识中,只是清楚地记得在武帝刘彻面前,朝廷上下一致谴责在前方作战的李陵将军时,他只不过是仗义执言,对为国拼命战斗的李陵将军讲了几句公道话而已,武帝何以动此大怒,让他受这种最为可耻的腐刑?


     贵为天子,即可以任性所为,而武帝刘彻的胡为还是因为女人,他的爱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与李陵将军同时迎战匈奴,为了让李广利立功封爵,武帝刘彻让李陵配合李广利作战,却不料因寡不敌众被俘,武帝对李陵的被俘异常震怒,这时满朝文武一致符合武帝谴责李陵,而司马迁却以自己的高尚人格,勇敢地站起来为李陵将军开脱,这无疑戳痛了武帝的痛处。

   学识有多深,痛苦就多深。

  司马迁这位编著中国古代史的巨匠,他的学识,他对历史特别是对朝代更替的深切认识,决定了他在面对酷刑时超人的毅力和冷静要比常人巨大得多。他为此写到:猛虎在深山之中,百兽震怒,一旦落入牢笼,不得不摇尾乞怜,向人求食。为什么?因为在受到强制的压力之后,威严逐渐消失,所以地上画上圆圈,当作监狱,有品德的人都不愿进去,削一块木头,当作审判官,有品德的人也不肯面对,宁愿在没有受到刑罚前,自杀一死。

  但是,司马迁不能死,因为他的罪状是讲了几句公道话,公道是天之道,地之道,眼下被扭曲的公道,终会有一天会得到澄清,世间不得澄清的公道古来没有!

 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,他正在编著中华民族的历史宝典——《史记》,诚如他所言:书稿未完成,就在这时候遭受惨祸,惋惜白白浪费这番心血。我必须面对酷刑,必须坚持下来。

  是的,是天之道,地之道,人之道决定他司马迁承受这份痛苦,也正是这份痛苦,决定了他的历史巨著《史记》通篇贯穿着天之道,地之道,人之道的主题,诸如赞美,诸如鞭鞑,诸如讥讽,诸如鄙视,诸如期望,诸如等等,都在他的《史记》中活灵活现,都在他的《史记》中接受检阅、洗礼和审判!

  常人难以想象,司马迁在遭遇人生极致悲愤和痛苦的情况下,在羞辱像一把巨型黑伞笼罩着他的白天、黑夜,笼罩着他的人生、他的一举一动的情况下,他还能静下心来,翻阅成屋成库的资料,进行严肃认真的甄询,心平气和地用刀笔刻下文字的历史,客观的历史,且不带任何个人悲愤的色彩。

  司马迁以坚韧的毅力,忍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,一如既往地,以对历史、对他人、对后人、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,实事求是地给予记述、平说、赞美和鞭挞。这之中,司马迁高尚的人格,宽广的胸襟,渊博的学识,以及精到优美的文字功底,在他的历史巨典《史记》中,得到淋漓尽致的透视和表达。

  历史塑造了司马迁这样伟大的史学家,司马迁用智慧和毅力刻写了历史,我们以及整个华夏子孙都要感谢司马迁。

(责任编辑:admin)

关于"推荐阅读"的更多文章

发布者资料
管理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: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:1970-01-01 08:01 最后登录:2021-02-18 10:02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